news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兩會聲音|關于智能建筑發展,兩會代表有話說
時間:2022-04-15分類:行業資訊訪問:

3月4日、3月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分別在北京正式開幕,在2022年兩會上有許多與智能建筑相關的建議,今天就請跟隨小編一起回顧一下吧!

 

徐征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加快推動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

董事長徐征在今年兩會上表示:體量巨大、蓬勃發展的中國建筑業,有著龐大和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前景,數字化轉型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建筑產業是個復雜系統,數字化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徐征認為:“雖然建筑業企業轉型與創新速度很快,但當前還存在一些障礙。”這些障礙包括: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本支出較大、缺乏規模效應,施工現場項目覆蓋率低,行業整體數字化水平不高;產業鏈上數字化技術協同性不高,數字化技術在項目單階段、單系統、單項目應用較多,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設計難普及,設計、建造、采購、運營等環節孤立存在,數據和信息難以跟隨項目推進而流動,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島;BIM正向設計推進過程中計價體系不健全、BIM審核和驗收環境不成熟,缺乏針對性強且內容齊全的行業標準;建筑設計施工運維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徐征強調,要解決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深入推進建筑產品數字化和建筑產業數字化。積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持續推進BIM技術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應用,打造基于5G、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數字工地,大力建設面向行業基于BIM的智慧設計、建造與運維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

2.努力打造數字化商業生態圈。以“業務驅動、技術支撐、產業協同、政策支持、企業家意志”五個關鍵因素為支撐,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上下游企業,打造共生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商業生態圈。

3.大力培育建筑服務商文化。數字化轉型為提升建筑產品服務能級指明了方向,要積極培育利他之心,提升服務能力、源自內心自覺的建筑服務商文化,主動為社會提供智能化的綠色工程產品和服務體系,促進建筑與自然、人的和諧。

4.加快培養數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國建筑業企業平臺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持續引進和培養建筑信息技術、工業軟件設計等相關領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時,建議政府出臺智慧設計、建造、運維、更新標準體系,研究制定BIM計價政策、規范BIM正向設計相關費用,研究制定BIM審核驗收政策以及兼具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行業相關標準,大力支持傳統行業自主創新研發集成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的數字化平臺,打通產業發展的“信息孤島”,著力推進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朱惠英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建立健全建筑領域碳排放核算體系

“構建碳排放核算體系是支撐‘雙碳’目標實現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當前,我國建筑領域在碳排放數據量化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必須建立健全建筑領域碳排放核算體系。”在朱惠英看來,目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以數據為導向的建筑能耗統計制度不完善。

2.是能耗統計數據獲取困難。

3.是實施能耗統計的制度動力不足。

此外,關于建筑節能低碳標準建設體系的研究較少且深度不足,無法滿足當前“雙碳”目標背景下城鄉建設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建筑碳排放數據共享機制尚不健全。一是在實際操作中,官方掌握的建筑能耗相關數據極少公開,如民用建筑能耗統計報表數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數據等均未公開。二是建筑用能、用氣、用水、用熱等數據共享渠道尚未打通。三是碳排放核算基礎數據欠缺。四是全國統一的建筑能耗與碳排放數據平臺尚未建立。

對此,朱惠英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健全建筑能耗統計、數據監測與計量體系。建議強化以能耗數據為導向的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筑能耗統計報表制度,破除目前跨部門、跨行業獲取和共享數據難的障礙。

2.構建城鄉建設各領域各層級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各地建筑節能服務產業的水平,構建節能節碳量核定制度,引導地方成立節能節碳量核定機構,并對核定結果承擔主體責任。

3.搭建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數據共享機制。建議推動能耗監測、能效測評、能耗統計等相關統計監測數據信息的深度融合,多手段發布能耗信息,提高建筑能耗數據的透明度,提升可視化水平,提高數據應用效率。

 

王美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

加強跨行業協作推動智能建造高質量落地發展

在新時期,推動智能建造發展,被認為是建筑業擺脫傳統粗放型建造方式的主要途徑。“智能建造不僅帶來了工程建造技術的變革創新,而且將從產品形態、建造方式、經營理念、市場形態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業。”

王美華分析認為,智能建造難以有效落地,有各方面的原因:行業間存在無形知識壁壘,跨行業融合難。目前,智能建造領域以工程建設方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可把握需求,但無法突破多環節、多主體、多行業、多專業協同的困境;以信息技術方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可依托新理念新技術取得突破性成效,但無法有效把握需求。雖然近年來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快速發展,但仍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設計平臺、成熟的行業互聯網平臺以及智能生產和施工裝備與平臺。

王美華建議:

1.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構建跨行業多方協作機制。在頂層設計上,構建集設計、生產、物流、施工、信息、裝備等多行業、多專業的聯合攻關團隊與協作機制;加大對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研究、基礎軟硬件開發、智能系統和設備研制、項目應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加強跨部門、跨層級統籌協調,推動解決智能建造發展的瓶頸問題。

2.加強技術與平臺研發,明確智能建造的發展模式。在前端基礎技術關鍵環節,鼓勵自主研發,突破產業技術瓶頸,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支撐智能建造的有效實施;明確分階段發展模式,協同前后端軟件與硬件共同發展,加強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和創新施工設備的深度融合,提供適用于建造過程特殊需求的一體化產品。

3.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打破行業間知識壁壘。通過高等院校重塑專業體系,培養智能建造復合型人才,選拔兼顧工程建設和信息化技術雙領域的專家型人才,按需進行智能建造知識的定向培訓,補短板,突擊培養成熟人才,助力智能制造落地。

4.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推動新領域高效快速發展。采用政府鼓勵引導的方式,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賦能龍頭企業,鼓勵建設主體開展智能建造創新示范試點,重點評估分析智能建造實施難點及項目效益;構建國際化創新合作機制,加強國際交流,推進開放合作,營造智能建造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个人吃我上面一个人吃不下,一个人被3个人同时C了怎么办,一个人被3个人同时C了,一个人被2个人玩会坏掉吗